竞争分析:地区平衡发展理论综述

发布时间:2020-12-04 阅读量:944 来源:竞争分析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主要是比例的相互制约和支持。区域均衡理论的代表之一——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基于自动均衡倾向的新古典假设。由于这一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是“无形的手”,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在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能够促使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竞争分析:地区平衡发展理论综述

这个理论是以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为基础的。上述假定条件包括:

(1)在生产中,资本和劳动力是两个要素,它们可以相互替代;

(2)完全市场竞争模式;

(3)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而且没有费用;

(4)区域规模固定的报酬和确定的技术条件;

(5)发达地区具有较高的资本密集度和较低的资本边际收益率;欠发达地区具有较高的劳动密集。

这一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三大要素的投入状态,而各要素报酬则依赖于边际生产力。自由市场竞争机制下,生产要素以最高边际报酬率的形式流动。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流动,将导致区域发展的均衡。所以,尽管各地区的要素禀赋和发展程度不同,但劳动力总是从工资低的欠发达地区流向工资高的发达地区,从而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同样,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本收益,资本从高薪发达地区流向低薪欠发达地区。各要素自由流动,最终实现各要素收入均值,实现各地区经济均衡增长。

地区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的内涵

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努力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打破低水平均衡,从而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在欠发达经济体中,人均收入增长和下降的刺激力量是共存的,如果人均收入增长的水平低于某一水平,刺激措施低于临界水平,就不可能克服发展障碍,打破低水平均衡。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实现长期持续增长,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受到超过临界最小规模的经济增长的刺激。

2.纳尔森的低级陷阱理论:基于马尔萨斯理论,它表明了发展中国家低级人均收入反复循环的现象。落后经济的顽疾表现在: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居民收入过低限制了储蓄和投资;如果以增加国民收入来增加储蓄和投资,通常会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低水平均衡状态,这是欠发达经济体难以跨越的一个陷阱。如果外部条件没有改变,要走出困境,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就必须超过人口增长速度。

3. RosensteRodan的大推进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和规模上继续对各个行业进行投资,从而突破其发展的瓶颈。这一理论之所以在发展中国家比较有市场,是因为其三个“不可分离”的理论基础,即社会资本分配的不可分离、需求不可分离、储蓄供应不可分离和外部经济效应,这些都有更好的说服力。

4. Nax的贫穷恶性循环理论和 Nax区域均衡增长理论。在不发达国家,资本缺乏是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原因在于投资诱因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归因于资本供求的恶性循环:但是,贫穷的恶性循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区域均衡增长才能摆脱这种恶性循环,这是扩大市场容量和创造投资诱因所必需的办法。

区域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它既强调了部门和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强调了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即空间均衡发展。由于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会趋于趋同(区域均衡),因而主张在区域内均衡配置生产力,在空间上均衡投资,在各产业间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论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在新古典时期被提出后,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开发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在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间、部门间均衡协调发展的趋势有所改变;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开发中,由于强调均衡、大规模投资以及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性,以及市场机制的局限性,需要制定宏观经济规划,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和区域开发提供了一个理论模型,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这一理论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逻辑体系,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报酬递减”、“比较优势”等,但其理论基础却是一系列与现实相距甚远的假设。不仅将技术进步视为不在其分析框架内的外部因素,而且忽略了区域(空间)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克服空间距离会产生运输成本。这些都与新古典主义者所说的前提条件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