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商圈统计调查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1-03-04 阅读量:1142 来源:城市公共商圈统计
城镇商业街区是城市经济建设中最为活跃的现象之一,它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丰富城市经济文化生活,方便居民购物和休闲消费。城市公共商圈统计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城市公共商圈统计调查的重要性

都市商圈的发展要素

在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是稀缺资源,商圈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规划水平,体现执政智慧,协调社会利益群体的矛盾,如普通市民、中等收入阶层、高端消费者、房地产开发商、中心城区的街道和原住民及单位等,解决商圈发展中的公平、效率、民生问题。

在人均GDP4000美元后,居民消费力将得到增强,人口基数和中等收入阶层将推动中国主要城市乃至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在未来呈现普遍的总量膨胀状态,同时,其结构也将发生巨大的调整,包括需求结构、休闲消费、发展消费、区域结构、虚实结构等,城市商圈和商业中心的建设将面临着消费总量、结构、导向和商业定位、开发、配套等优化与变革的压力。

消除路径锁定,发达国家的城市公共商圈和商业中心体系普遍经历了单中心集聚、多中心集聚、多中心郊区化、城市空心化和中心城区复兴五个阶段,而中国的地权非私有化导致城市建成区边缘郊区化,城市发展在第二阶段陷入停滞,出现城市病问题,需要科学的郊区化和商圈发展规划来消除路径锁定。

中国城市商圈发展的主要模式

分析城市公共商圈实质上是一种集聚,是零售、消费、商业、服务、批发、物流等要素在各地区、各地块的落地与组合,分为五种发展模式。

城市核心商圈模式,具有城市中最大的体量和最广的辐射范围,包括特大城市 CBD、次一级 CBD或中心商业区商圈,其中以金融商务办公为主,以大型商业街为主,以超大型购物中心为主,以历史传统商业街或商业中心的升级改造为主。

商业综合体模式,是指在城市内部根据区域特征和特定消费需求形成的各种类型的城市公共商圈,其中包括夜生活主题商圈、餐饮娱乐特色商圈、文化创意商圈、旅游休闲商圈等,一般具有较大的地域辐射力,但单个商圈规模有限。

城市中此类商圈数量最多的社区生活商圈模式,一方面源于城市居民的居住模式,进而形成了为城市众多特定社区居民服务的社区型商圈,一般规模较小,业态组合也以生活类需求为主;另一方面源于城市特殊的山体、水体阻隔,客观上形成了较高层次的大型社区商业中心。

电子商务虚拟商圈模式,是指在电子商务技术条件下,商业企业或网络平台企业在空间距离变弱、时间距离成为要素的商圈,既包括 BtoC、 CtoC的物流配送商圈模式,也包括实体商业的线上线下(OtoO)商圈模式,还包括 OtoO的 APP本地商圈生活消费应用平台模式、淘宝圈和 QQ圈等商圈模式。

复合形态商圈模式,是上述商圈两种或多种类型的混合,在城市公共商圈实践中,既存在着功能混合,即某一地区同时存在着多个功能的混合,商圈内的功能组合常常有主次之分;又存在着层次混合,即某一地区同时为广域型的市级中心、副中心或特色中心,又有社区生活属性的商圈覆盖和需求。

规划理念的创新与城市商圈的发展

可持续性商圈理念,商圈发展要审时度势,对城市和商业发展做出充分的预期,不断地进行业态创新和功能调整,才能保持长久的竞争力。既不要盲目扩张规模,保持商圈发展的合理节奏,又要适时科学地调整商圈发展重点,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发展民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商圈在发展过程中,应始终把满足居民需求、服务城市生活作为首要任务。从现在起,从长远考虑,在商贸、商务集聚发展的同时,为市民的公共生活留有空间,形成集商贸、商务、休闲、娱乐、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城市商圈。

生态型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长远大计,要使商贸流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和人口结构调整相协调,与生态环境建设和提高生活质量相促进,避免商业设施和商业经营对居民生活、生态环境、旅游资源造成的负面影响。

园林商圈理念:城市公共商圈是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将其规划、建设与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地标、美化城市景观结合起来,通过创新发展,创造具有现代气息的商业环境,形成舒适、优美、明亮的新型商业景观。

城市商圈要创新集聚理念,积极融入新技术、新理念,顺应电子商务发展潮流;生产性服务业商圈要吸收创新要素,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延伸产业链,占据价值链高端,推动产业集聚,打造强势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分工和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