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2021年大数据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

发布时间:2021-01-04 阅读量:1186 来源:大数据智慧城市

2021年大数据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如何呢?无论从哲学角度,还是从科学和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看,“大数据智慧城市”的提法,都越来越被测绘地理信息界所接受。那么这个大数据时代,全球、国家(区域)、城市治理越来越依赖于时间和空间,大数据智慧城市正日益成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因素。

大数据时代:2021年大数据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

因此,我们必须对大数据智慧城市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进行深入研究,走出一条以基础研究为起点,集理论、技术、产品、服务模式等多方面创新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数据智慧城市产业化道路。

资料和文化不可分割

数据文化是什么?数据活动的过程一方面与一定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另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面貌。在数据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数据文化。

在数据文化中,“一切靠数据说话,一切靠数据决策”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但是,纵观历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文化仍然比较匮乏。

虽然在2014年我国首次将大数据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大数据战略和行动计划”,但很多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但还没有普遍建立起大数据理念、大数据意识和大数据思维。

近几年大家都在谈论大数据,但是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例如,上市的大数据研究单位很多,但虚的多,实的少,大数据产业刚刚起步,产业链还没有形成;要想掌握(拥有或占有)大数据的多,真正应用大数据的少,甚至不知道如何应用大数据;数据分散、共享、整合仍然是一个突出问题。

这些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数据文化还没有得到重视,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跨越发展的机会,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大数据意识,没有大数据思维,最终就没有(大)数据文化,那么,“后发优势”就不可能成为“现实优势”。

因此,我们要将“大数据”这一科技符号转变为“数据文化”,即政府文化,社会文化和大众文化。这当然是一项长期任务。

通向计算机的智慧社会

不容置疑的是,数据是记录历史和现实的最重要、最可靠、最好的方法;数据还是人类知识的源泉,现代意义上的大数据将逐渐成为人们全部认识的源泉;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机器(计算机)的培训,使机器获得智能,即计算机人工智能。

使人类能够保存数据的摩尔定律;使人类能够生产数据的社交网络;使人类能够利用数据的挖掘法则。他们被称为“三种改变世界的力量”,这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要有数据,就要有计算,这是计算型社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计算来解决,而物理环境领域的计算又面临着一些变革,传感器安装在各种物体上,一切事物都联网,没有计算,这就是普适计算。无人(自动)驾驶,让数据训练机器使其智能化,通过大数据的整合与挖掘来发现知识,达到1+1>2增值效应。

大数据意味着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管理方式、商业模式。每一个在大数据时代出现的新名词,都预示着一种趋势,并且很可能成为改变未来的推动力。

5月25日贵阳大数据博览会期间,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发布了“大数据十大新名词”,即块数据、主权区块链、轶序互联网、激活数据学、5 G社会、开放数据、交易数据、铁笼数据、数据安全、数字权利,这些新概念既揭示了大数据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大数据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十大新名词"的发布,代表着中国在实施大数据战略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在理论、实践、规则等方面抢占了大数据发展的制高点,正在开创信息时代的数据文化。

时间和空间数据面临机会

尽管中国的数据文化相对落后,但它拥有“后发优势”。时间和空间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为何提出“大数据智慧城市”?世界管理和全球治理、区域管理和区域治理、国家管理和国家治理、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等等,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时间和空间,大数据智慧城市正日益成为全球、地区、国家、城市管理系统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因素。

构成运动着的空间和时间的两种基本物质存在形式。空间性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连续性和顺序性。时空具有客观性,同运动的物质是不可分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物质运动的时空,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时空。时空也是相通的。

伴随着智能感知技术、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都在进行着“量化”,这种一切都可以“量化”的趋势导致了大规模的海量数据的产生,空间参照和时间参照是大数据的两大基本特征。

可视化方面,正是因为所有大数据都具有空间参照系和时间参照系的特性,所以能够直观地为人们提供大数据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和时间标志。

将“后发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时间型大数据的产业化是一个新课题,应走一条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的产业化道路,从基础研究开始。要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为抓手,把大数据智慧城市应用作为重中之重,切忌以权谋私,切忌以权谋私。

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创新方面,围绕大数据智慧城市科学理论体系、大数据智慧城市计算系统与科学理论、大数据智慧城市驱动的破坏性应用模式探索等方面进行了重大基础研究,构建了大数据智慧城市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

科技创新方面,以开放源代码社区为基础,运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围绕大数据智慧城市存储管理、大数据智慧城市智能综合与多尺度时空数据库自动生成及增量级联更新、大数据智慧城市清洗、数据分析与挖掘、大数据智慧城市可视化、自然语言理解、深度学习与增强学习、人类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信息安全等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形成大数据智慧城市技术体系。

在产品创新方面,围绕大数据智慧城市的获取、处理、分析、挖掘、管理、应用等环节,开发了大数据智慧城市存储管理软件、分析挖掘软件、可视化软件等软件产品,并开发了软硬件一体化产品和多样化数据产品,为大数据智慧城市与各行各业、领域的业务流程及应用需求进行了深度融合,形成了较为完善实用的大数据智慧城市产品体系。

但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下抓住这种“后发优势”并非易事。要加快大数据智慧城市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数据文化建设,提高国人数据文化素质。

国与国的竞争,表面上是科技、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民族素质和文化的竞争。一国若无健康、理性、与时俱进的文化,便难以强盛。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让大数据智慧城市走出“学院式”象牙塔,成为大众话题,让数据文化进入国人的视野,融入国人的意识和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