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行业资讯尽在掌握
如果说住宅地产是为了解决人们生活的刚需,那么商业地产是为了解决城市发展的刚需,商业地产发展的最大内在动力来自于城市化的进程。
住宅地产是商品逻辑,产品是房子,前端由开发商生产房子,后端由营销把房子作为商品卖掉。判断价格的基本依据是供需理论。
商业地产是资产逻辑,本质是具有长期收益权的金融工具,基本依据是投资和金融理论。商业定价的基本依据是资产的理论。估值要尽可能快地跑赢总投。
投资阶段对于住宅和商业的价值判断,最终的核心输出指标是住宅的售价,商场的租金以及对应的涨幅预期。最直观的判断方法还是基于参考周边竞品的表现,需全方位无死角N维度对标竞品,从而得出结论。两者的相同点在于:价格和租金都是在做判断题,但成功标尺是做选择题。但选择题有区间的选择,最要命最刺激的是非黑即白的选择。
商品住宅的利润率选择空间大,可选3%~12%不等,甚至会突破区间做选择,可能还与老板的临时授权和即时心理动态息息相关。但作为商业投资成功标尺的EU(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常用于评估商业项目通过运营收入偿还利息的能力)等回报指标,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影响EU最核心的前置输入,便是租金及其涨幅的预判。商业拿地的出发点必须是开业后整体经营成功,商业运营的“非黑即白”和“马太效应”显著,无法兑现整体成功运营的商业,会逐渐衰落,形成不折不扣的滞重资产,会带来长期的巨大的难以磨灭的负面影响。
住宅拿地能力:强市场、强预判、强逻辑、强心态
分析看四面:基本面、政策面、技术面和竞企面。
①基本面: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
②政策面:调控的原因、力度和影响
③技术面:住宅的库存、流量和价格
④竞企面:竞企的打法与策略
商业拿地能力:强选址、强定位、强招商、强营运
商业选址的成立与否,是多维度判断的结论。
商业选址标准的维度多样,指标丰富,但基本可归纳为一个“人”字。
回答几个关于“人”的问题,基本可初步判断商业选址的可行性进而指导商业选址,所有的关于交通可达性的评估、周边产业和规划利好的兑现时间、商品住宅的市场等维度,都在围绕回答关于“人”的问题。因为客流决定了商业的人气、人气决定了商业的销售额、销售额决定了商业的租金、租金决定了资产估值的高低,估值的高低决定了商业的成败。
从几个大的方面来讲,商业选址成立与否的关键,主要在于回答以下几个关于“人”的问题:
1、人的数量:全市常住人口数量,3~5公里覆盖的人口数量,预计商业开业时点周边3~5公里人口数量;
2、人的质量:人均GDP,人的年龄结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薪资水平;
3、人从哪里来:周边道路能级,项目距离轨交的距离,是否地铁上盖,200米内公交站点的数量;
4、人会不会来:是否处在城市的发展方向,板块住宅市场的健康程度和成熟度(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和价差,周边房租,商品住宅存量,短期市场所处的阶段,去化周期),3km范围内的品牌商业。
回答好关于“人”的问题,选址问题就变得清晰可量化,不管是既有标的的判断选择题,还是寻找式地主观问答题,都有迹可循。当然,选址只能作为商业成败的一个维度,后期还有定位、招商和营运的配合,但选址是商业的“头等大事”,选好址就成功了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