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评估的具体方法:
1.根据区域位置进行评估
如果顾客需要历尽艰辛才能到你的店里来,那么即使住得很近,这地方也不能算进你的商圈。因为没有顾客会愿意“跋山涉水”地把钱送入你的口袋。
相反,如果店铺交通便利,附近又有各具特色的货品专卖店,那么顾客即使住在几十公里之外,心理上也不觉得远,因为这样可以满足顾客“一站式消费”的需求。
2.根据商圈的形状进行评估
因为上下班或顺道经过店铺的人,很可能会买东西。尤其是女性,她们的购买欲望比较强,而且有很强的不定性,所以顾客居住地也能列人商圈;而那些即使住在附近却从未光顾的人,其所处区域也不包含在商圈内,所以商圈的形状通常并不规则。
3.根据实际消费者到这店铺时间进行评估
无论未来顾客以何种交通工具前来,选址时都应该亲自用走路或乘车方式,顾客购物的路线,考察道路状况,计算等车时间。估算一下顾客若到你的店铺购物,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所要花费的时间,还有,对店址附近的交通情况要有所了解,譬如会不会堵车,在什么时候经常堵车等。如此沿路测出消费者实际上经过的距离,做上记号,最后把这些点连起来,就能掌握商圈范围了。
4.对客流状况进行评估
(1)客流类型。
①自身客流。指那些专门为购买某商品而来店的顾客所形成的客流。这是最稳定的客源,是店铺客流的基础,店铺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靠自身客流。因此,新设店铺在选址时,应着重评估自身客流的大小及发展规模。
②分享客流。通俗一点的说,就是一些顾客光顾别人的商铺,但我们的店铺沾了别人的光,顾客也来我们的店铺看看,进而购物。分享客流往往产生于经营互补商品种类的店铺之间,或大店铺与小店铺之间。
③派生客流。就是如前面所说的那些顺路经过的顾客所形成的客流,这些顾客并非专门来店购物。在一些旅游点、交通枢纽、公共场所附近设立的商店要利用的就是派生客流。
(2)客流目的、速度和滞留时间。
不同地区客流规模虽然可能相同,但其目的、速度、滞留时间各不相同,所以在选择地址前要对该地的客流情况做具体分析。如某些公共场所附近、车辆通行干道客流规模很大,行人虽然也顺便或临时购买一些商品,但客流目的不是为了购物,同时客流速度快,滞留时间较短,所以不太适合开店。
但是,像一些购物街就不同了,那里是集中购物的场所,人流量特别大滞留时间也比较长,因为他们去那里的目的就是为了购物。
(3)街道两侧的客流规模。
同样一条街道,在很多情况下,两侧的客流规模由于光照条件、公共设施、交通条件等影响而有所不同。另外,人们骑车、步行或驾驶汽车都是靠右行,往往习惯光顾行驶方向右侧的商店。鉴于此,开设地点应尽可能选择在客流较多的街道一侧。
5.对店址周围设施进行评估
(1)道路性质。
主要是调查店址附近道路特性及通行车辆的种类。
(2)接近度。
接近度是测量店址是否符合顾客容易接近店铺的准则。通常接近度愈高就是愈好的店址。加盟商可以从多角度考察,例如在预定点200米内是否有公共汽车车站,这个车站最好是位于下班路线,因为没有哪个上班族有时间和精力在上班之前出来购物。或者近期内是否有道路拓宽计划或掩埋管线计划,因为也没有哪个顾客愿意走在满是泥泞的路上。
(3)邻居特性。
邻居特性就是指店铺旁边或者附近的店铺都是做哪一行的。如果是属于同行的专业街,则新店将会面临强大的同业竞争;如果是属于异种行业的专业街,则要考虑双方会不会有所影响,例如一个卖烧饼的店铺旁边是一个豆浆店,那自然是最好不过,这会对双方都起到辅助作用。但如果一个婚纱店的对面是一家卖丧葬用品的店铺那就不太妥当了,毕竟中国人心里有很多忌讳。
其实,不用过于担心同业竞争的问题,一旦同业商店越开越多,就会产生聚集效应,容易扩大影响,凝聚人气,形成“××专业街”,这样会吸引更多的自身客流,生意必定反而比单枪匹马更容易做。
另外,为避免造成顾客不良反应,会制造大量污染,或是发出特别气味,乃至发出烟雾的店,不能开在人口较多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店都会影响人们的生活。
良好的商圈调查,可以帮助经营者明确哪些是本店的基本顾客群,哪些是潜在顾客群,力求在保持基本顾客群的同时,着力吸引潜在顾客群。也可以便经营者了解店铺位置的优劣及顾客的需求与偏好,作为调整店铺商品组合的依据;可以让经营者依照调查资料订立明确的业绩目标,从而决定是否为最适合开店的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