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云产业分析
根据IDC的分析报告,美国和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差异巨大:美国以公有云为主,SaaS最大、IaaS最小;而中国截然相反,以私有云为主,IaaS占了大约50%的份额。
究其原因,跟中美两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阶段、成熟度有很大关系。
中国的公有云主要使用者是小微、创新企业等。我认为IaaS公有云已经或者将要巨头化,PaaS还有机会,SaaS会是云计算几大分类中的爆发点,但是要看准行业。
在诸多产业中,中国云计算私有云市场主要的客户来自:通讯、金融、政府。金融行业受安全、政策、法规的约束,几乎不会选择纯公有云,大型国有银行私有云的建设步骤也很谨慎、渐进式,会首先考虑迁移非核心应用;小金融相对对新技术比较开放,会实验一些开源的技术,如Openstack、ceph等。
政府由于“十二五”、“十三五”政策持续推动、对于政务云建设的现实需求、统一纳管基础设施资源、节省成本等考虑,对云计算的投入较大。
2 国内有私有云需求的四类企业
a、政策驱动
因为政策持续推动、创新补助、领导要求(政绩)等原因,需要上云的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
b、人云亦云
不解释:)
c、新技术跟进
看到新技术的发展、成熟,希望分一杯羹的,也包括IDC之类的转型企业。和上一类的区别一个是模糊的、被动的,一个是有自主想法、主动的。
d、为业务而云
因为业务发展规模(含弹性)、统一上收资源、成本等考虑云。主要也分两类大型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大型企业。
前者因为业务发展需要考虑云计算,从成本、技术可控性考虑,会采用大量的开源技术,同时会对硬件、软件提出改造要求,大力发展分布式、集群技术以适应其性能、可靠性等需求。典型的代表是阿里等。
而传统大型企业走的是另一条路,相对稳健,会选用成熟可靠的商业化解决方案为主,如虚拟化选择VMWare。另一方面,这类企业相对比较谨慎,会以规划咨询、POC、招标、建设、交付、运维相对固定的模式去建设云。典型的代表是大型央企。
3 IaaS、PaaS、SaaS分析
我把顺序反过来,先说SaaS,再说PaaS,IaaS。SaaS主要会在三种情况下出现:
a、行业SaaS
有行业属性的SaaS,如教育、医疗、培训等。
b、工具化SaaS
比如workday类似的管理工具、office365类似的文档工具等。
c、大型企业(组织机构)内部SaaS
有些企业内部,各地/部门业务类型相对一致,使用SaaS软件统一上收权限,节省成本等。
如我之前所说,如果找准行业、方向,SaaS可能是创业的大风口。
PaaS的实现有两种:
a、基于商业化自动部署工具的
大型企业考虑人员技能、维护成本、可靠性等要求,较多选择类似方案。HP、IBM、BMC等都有类似的工具。自行实现的话,可以考虑流程引擎加上脚本执行器再加部署包。
b、基于开源框架和软件的轻量级PaaS
选择cloudfundry、openshift框架,加docker等技术,目前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受到关注。上述的几个大外企实际上也有类似的实现。
IaaS的情况比较复杂,难度主要在理清几个头绪:
a、业务对于底层资源的要求、约束
联想的架构师团队已经做了一件事,就是梳理业界存在的十几种主要的企业业务架构(如电商、搜索等等),分析和总结它们对于资源的各方面要求,如计算能力、IO等等。
b、服务的设计、编排
需要从业务的承载要求、客户消费方式、业务系统架构、部署方式、虚拟化方式、集群、资源类型做统一的规划设计。根据对客户现有情况的分析,尤其是IT系统现状、痛点等,得出客户的期望,进而设计出客户需要的服务。
c、服务与资源的关系
很多人搞不清楚什么是服务,什么是资源,甚至有个号称云架构师的人跟我说,他实现了对虚拟化的纳管、资源调度,就是完整的云。
资源(resource):在系统中, 基础设施、network设备,VM、host、OS、CPU、Memory、存储、software等等都被视作可分配资源。
服务是云计算的核心特征,根据业务要求等可以编排服务,使之能让客户消费,通常会绑定价格、SLA等一些附带属性。
d、租户与组织的关系
要想清楚,根据客户现状,组织与租户怎么对应,是1对1,1对多,还是多对多。
e、资源调度的原则
要考虑资源调度策略、资源类型、性能要求,同时要考虑弹性的时候如何伸缩。经常会有只能scale out,不能scale in,或者频繁scale out、in的情况出现。那么在考虑弹性判断条件、算法的时候,要综合几种监控告警数据,如业务、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