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京东金融在2018年全球创新者大会上发布了其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累计为20万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贷款总额近5000亿元;在全国1700个县、30万个行政村开展各类农村金融业务;截至今年6月,已在28个省1100多个区县建立了农村金融小站,服务农村1600万用户。
这次以“数字创造文明”为主题的全球创新会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数字是没有温度的,就像人们经常抱怨的那样:“我所面对的只是一串冰冷的数字。”许多业内大人物以极大的热情宣称我们已经进入 ABC时代,即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可许多人并不是只有高兴而已。这些先进技术的发展,虽然使日常生活变得更加方便,但也意味着数据和算法将以某种方式“控制”人们的生活,这一点并不令人担心。
许多人用“技术中立”来为大数据等技术辩护。技术性中性理论认为,技术对社会组织、文化等的发展没有特别的影响,就其特定的应用而言,技术是中性的,其本身并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包含其特定的应用和应用。科技即科技,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应用的地方。总之,人类对技术的不同应用,完全是从外部人为施加的,与技术本身无关。
虽然有学者接受了“技术中性论”,但也暴露出其不够明确的弱点,并对其进行了盘问。对于大规模数据来说,问题可能更加复杂。第一,数据如何采集,哪些数据被保留,哪些数据被放弃,需要人工设置;第二,更重要的是,处理数据的算法是由相关的工程师编写的,那么算法中必然包含了工程师的思想,特别是在比较敏感的应用领域,如犯罪识别,数据输入到数据处理中很容易形成扭曲甚至有害的闭环反馈。
所以有人提出,算法的操作必须对公众透明,例如哪些数据被输入,结果如何,最后的裁决阶段必须有个人参与。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数值具有温度和能量。
可以说,近年来大数据和算法在金融数字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可喜的是,我国的一些金融科技巨头企业,都是通过为用户创造价值而实现业绩增长,并将普惠金融作为企业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被许多人视为冷冰冰的技术,有了更多的人性。
普惠性金融是指以可承受的成本向社会各阶层和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重点服务于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群体等弱势群体。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技术限制、融资渠道狭窄、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银行审批流程长等因素的制约,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为包括京东金融在内的金融服务企业提供了实现普惠金融、解决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融资难问题的新思路。例如,近些年来,京东金融通过与供应链深度结合,挖掘交易和物流中产生的大数据,创造了一套全新的基于数据驱动的产品和风控体系,开启了“金融+科技+产业”的深度探索,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融资效率。据了解,在推行数字普惠金融的过程中,京东金融已经累计为20万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贷款总额近5000亿元。
使财务数字更有温度,也使财务数字在精准扶贫等民生性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京东金融通过众筹扶贫,为近60个国家贫困县的300多个项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1214万元,平均起来超过了3到5倍的融资目标,平均每个贫困家庭增收5300元,接近全国人均年最低扶贫标准2855元。
就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而言,公司不仅要承担较低层次的经济和法律责任这些社会责任,还要承担较高层次的道德和慈善责任,社会期望它承担或公司自愿承担。许多研究表明,履行社会责任虽然在短期内不能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却可以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回报。
当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承担社会责任视为一项有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由此可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企业公民人格”,愿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甚至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之中。这样,既能承担社会责任,又能实现企业发展,可谓双赢。这种情况令我们欣喜不已,也应积极加以提倡。
的确,数字本身没有温度,但当我们赋予数字以目标感,用数字技术做正确的事情时,数字就变得温暖而充满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数据并不是“技术中性”,金融数字只有变得有温度、有活力,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